作者:东林祖庭法师 返回目录 0 位书友评论
先来说两个故事,一个是古代的故事,一个是现代的故事。历史虽然跨越几百年,但都是真实的记载,所说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第一个故事,来自清朝翰林院纪晓岚(1724—1805)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因果报应录”。
【故事】
河北省献县史某,为人虽不拘小节,但秉性豪爽正直,不是卑鄙龌龊的小人可比,因此,在社会上的人缘很好,颇受人们爱敬。有一天,史先生外出归家,归途中行经一个小村。看到村中一家,有一对夫妇,抱着一个婴儿,相拥哭泣,哭得十分悲伤。史先生问:“你们为了什么事哭得这样悲伤呢?”
村民答:“我欠了富户人家很多的债,无法偿还。可是富户索债甚急,不得已把妻子卖给他们为妾。我们夫妇平时十分相爱,且幼儿尚需哺乳,现在妻子要离开我及幼儿,怎能不伤心呢?”
史先生问:“你欠富户多少钱?你的妻子卖出,可得多少钱呢?”
村民答:“我欠富户三十金,妻子卖出,可得五十金。”
史先生问:“是否可以花钱把你妻子赎回呢?”
村民答:“契约已写好,钱还没有付,当然可以赎回。”
史先生听了,毫不犹豫地掏出七十金,交给村民,并十分和蔼地说:“给你们七十金,你们可把三十金债务偿清,四十金给你们做经商谋生的资本,可以不必卖妻了。”
村民夫妇破涕为笑,对史先生的相助,十分感激,就留史先生在家中,招待他喝酒吃饭。正在喝得酒酣耳热的时候,村民凑近妻子的耳朵,十分低声地说:“我抱着儿子外出,你招待史先生住宿,陪他睡一晚吧!”说着,并请史先生慢慢吃,自己有事要外出。
史先生看到男主人外出,不便再留,表示告辞。正要起身时,村妇把他拉住坐下来,并且说:“史先生救了我们一家,您的大恩大德,不知怎样报答才好,今天住在我家里,我可陪你一起睡。”
面对这样的诱惑,史某毫不动心,正色说道:“我出钱解救你们的急难,完全出于纯粹的同情心,不求报答。你们请我喝酒吃饭,我已接受。至于陪我上床睡觉,我绝对不能做污损自己人格的事。”说完,掉头就走。
半个月以后,史某邻居家发生火灾。当时农村秋收方毕,家家屋上屋下堆满了稻草,因此火势蔓延,十分迅速。熊熊的烈火快要烧到史某的房屋,但他家中重重的门户,一时无法逃出。全家三人,急得走投无路,哭叫着大喊救命。
忽然听到空中似有神明喊着说:“史某一家除名。”接着轰然一声,房屋后壁向外倒塌,使得他们有了逃生的出路。史某左手携着妻子,右手抱着儿子,奔出了屋外,一家人幸免于难。
这一次火灾,村中有九人葬身火窟。史家从危险中逃得性命,大家认为是他行善的善报。有人知道他救人不淫的善行,更认为他捐金之功十之四,拒色之功十之六。
第二个故事,来自《因果的奥秘》这本书。
【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1931年,当年曾轰动一时。在贵州铜仁县,有位叫翟光远的人,年将耳顺(即60岁),可是老而无耻,见侄媳钱氏年轻貌美,竟忘记自己是叔公长辈,时时勾引,日久成奸。
两人的奸情一次被翟嫂常氏撞见了,两人大为恐惧,因为事情如果传扬出去,势必遭到族中长辈的严厉惩罚。恐惧之下,他们竟发了狠心,买来毒药,放在常氏的食物中,把常氏毒死,借以灭口。
常氏的儿女见母亲惨死,觉得翟光远嫌疑很大,就追问翟光远。翟光远坚决否认,并对天发誓说:“我若做出这种丧尽天良之事,上天有眼,一定会遭雷击。”
当年5月1日下午,天空乌云密布,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忽然一声霹雳巨响,把翟家的屋顶打出一个大洞。
雨过之后,人们进入翟家,看到翟光远和钱氏都被雷击倒,躺卧在地上。钱氏已经死去,翟光远还能说话,他呻吟哀号,哭着说:“我与侄媳乱伦,犯下大罪。嫂嫂发觉奸情后,又将她毒死。我罪大恶极,所以遭受雷击。死后我要和钱氏一同投胎到邻居石家做牛。”说完立即死去。
说来也奇怪,邻居石家的母牛果真产了一头小黄牛,竟是一头具有雌雄两性的阴阳牛。小牛阴部具有雄性生殖器,应当是雄牛。可是臀部另有一个头,眼耳口鼻俱全,下垂于臀后。如果把臀部下垂的小头抬起,又可以发现雌性的两乳和阴户,是这样一头罕见的怪牛。最奇怪的是,人们叫它翟光远,或者讲它生前与侄媳乱伦的事,怪牛就禁不住泪如雨下,低头表示忏悔。
这两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我们不妨分析分析。
【启示1】这两个故事的内容都比较简单,义理却都很深刻。我们从结果中看到朴素的真理,那就是因果之理。
第一个故事里,主人公行善救人拒邪淫,得以免除火灾之难,这是冥冥中得到神灵的保佑,救了自己一家人的性命。此功德来自于主人公救人而不邪淫。
第二个故事,主人公偷偷邪淫,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哪知冥冥之中都有记录。《无量寿经义疏》云:“一切众生皆有二神,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同生女在右肩上,书其作恶;同名男在左肩上,书其作善。”同名男记录善行,同生女记录恶行,都记录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即使是最见不得人的事情都能记录在案。死后到阎罗殿,阎罗殿有一面业镜,档案内容像胶片一样在这面镜子中显现出来,一生的善恶行为显露无遗、丝毫不爽。根据这些业力来审判,哪个业力最重,就到哪个道里面去投生。由此可知,善恶不是无人见,而是无所不见。看到这里,可不谨慎小心、战兢惕厉(警惕、谨慎之义)吗?
总结起来,不邪淫功德甚大,行邪淫果报惨烈。
可能有人会想,因果之理,真的有这么一回事吗?
【启示2】其实,静下心来思考,就会发现因果之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显。
譬如大自然,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说的就是简单的、直观的因果之理。瓜种子长大了,只会结瓜;种下豆,最终也只能收获豆,两者不会错乱。
再譬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和史实中,也有很多阐释因果之理的内容。
《尚书·虞书·大禹谟》中说:“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尚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其含义是:顺应天道就有吉祥,忤逆天道就有凶灾,两者的关系如影随形,似响应声。做善事的人上天会赐给种种吉祥,做恶事的人上天会降下许多灾祸,意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尚书·周书·洪范》说:“五福者,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者,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翻译成现代文,五福,指五种幸福:一是长寿,二是富贵,三是健康安宁,四是遵行美德,五是高寿善终。六极,指六种困厄:一是早死,二是疾病,三是忧愁,四是贫穷,五是邪恶,六是懦弱。
《周易》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大意指: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不积德行善之家,灾殃也会及于子孙。按照佛法的因果规律,积德行善之家,感得孝子贤孙来投胎;不积德行善之家,感得不贤良的子孙来应世。
诚如《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说:
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由各自本具的资质,来决定是否给予厚施),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易经·系辞传上》中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古圣先贤们上观天文,下察地理,然后才把握了四季轮回、昼夜交替的现象和规律,故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幽明者,寒暑昼夜者也。古圣先贤们观察到万物都要经历从产生、发展,到最终灭亡的过程。生命就是一个过程,于是有了生死之说,故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古圣先贤认为,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灵魂附于肉体,而精气支持着肉体的活力。精气衰竭则肉体灭亡,肉体灭亡则灵魂无所依附,灵魂无所附则四处游荡,四处游荡则所附常有变动,这就是“鬼神”之情状,故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里面也含有因与果的道理。
《诗经·大雅·文王》中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其含义是:常思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天理,以求美好的幸福生活。招祸得福,都是自己行为的结果。
《尚书》中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意指:自然界造成的灾祸,尚可想办法抵御;自己造成的灾祸,就难以逃避了。
《太上感应篇》中说:“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又说:“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意指:人的祸福本没有门路,完全是由自己招来的。如果死后还有未完的罪责,就会殃及子孙。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对联源自于苏轼的《三槐堂铭》,讲的是三槐王氏的忠义事迹。文章讲为人应当忠厚,饱读诗书,不断学习,这样的家族才会繁荣兴旺,长久不衰,具有忠诚、厚道,认真读书,学习前人的优秀品质,才能让家族在世间长久流传。
那么,关于因果之理,有没有具体的名人勤加实践呢?
说起来还是有不少遵从因果规律并躬身践行的例子。比如,蘧伯玉(约前585—前484)行年二十,而知十九年之非,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过而未能。蘧伯玉,是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子的朋友。当他二十岁的时候,就能觉察到以前十九年的过失。当他五十岁的时候,就能觉察到以前四十九年的过失。想方设法减少自己的缺点,却苦于做不到啊!此乃谦辞,说明蘧伯玉时时反省自己、知非改过、去恶从善的精神和行为。
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等等,不一而足,都是遵从因果的明证。
在佛教经典中,处处也在诠释因果之理。
《涅槃经》中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大家所熟知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说的就是三世因果。这里有必要解释什么是三世因果。
三世,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因果,指因果是通于三世的。今生作善作恶,今生获福受殃,谓之现世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受殃,谓之来世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乃至无量无边劫后,方获福受殃者,谓之他世报。他世报虽迟早不定,但凡所作业,绝无不报者。
综上所述,无论自然之理还是儒道释文化,都在诠释因果之事理,只不过是诠释的深浅不同。既然如此,我们不可不慎思之后笃行之。
前文由两个故事,引出因果之理。这里特别讨论的邪淫一事,也是因果之理的显现。邪淫的危害极大,这不是普通人凭自己的双眼或思维能确知的。
且摘录《净土》(2011.03)编者的一段话:
断灭论、享乐主义、个人中心主义、拜金主义……种种邪见浊流裹挟在一起,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变成一个情色泛滥成灾的时代,到处是充满肉欲的广告宣传,诱惑无处不在。
表面上,这样一个“情色消费时代”刺激的是经济消费,实质上是在引领着整个社会倒向精神颓废和精神匮乏的深渊。与这个时代相比,20世纪初已经算得上是纯朴的时代了,就足以证明情色对我们身心的戕害已经十分严重了。印光大师曾告诫:“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战兢自持,乾惕在念,则亦难免不被所迷。试观古今来多少出格豪杰,固足为圣为贤,只由打不破此关,反为下愚不肖,兼复永堕恶道者,盖难胜数。”《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这篇《编者按》说出了现代社会可怕的真相:众生邪淫炽盛,因此恶业深重。
有一张图,可用来说明邪淫片刻欢愉所面对的真实处境。这张图名叫“吊藤馋蜜图”,是佛陀曾讲过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过去有一个旅人,行走在一片空旷的田野上,田野的旁边是一座大山。旅人正悠闲地行走时,突然窜出一只猛虎,想要吃掉这个旅人。旅人看见老虎,拔腿就往山上跑。猛虎紧追不舍,生死攸关,旅人狂奔不止,跑着,跑着,居然跑到了山顶。旅人往前一看吓傻了:前面是悬崖啊!再回头一看,这猛虎马上就扑上来了。
在这生死紧急的关头,旅人发现,在山顶的悬崖边上长了一棵小树,此时已无路可逃,旅人赶紧爬上这棵小树。这时老虎也冲到了悬崖边上,它趴在小树上,伸出的利爪差点就抓到了旅人,旅人只好抓着缠绕在小树上的一根藤蔓往下出溜儿。这下可好,旅人就这么悬空吊在了这棵小树上,这时无论老虎在旁如何咆哮、伸爪也够不到他了。
旅人暗暗地松了一口气,可当他低头一看,这才发现悬崖下边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更让人胆战心惊的是,海水中有三条毒龙正在凶神恶煞地盯着他,似乎在等待着这即将入口的美味。
如果掉下去,肯定是死路一条!旅人不禁打了个寒战,唯一的办法只能紧紧地拽住这根藤蔓。正当他六神无主地吊在空中时,更让人绝望的事情发生了。树上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一黑一白两只老鼠,正在啃着树上的藤蔓。如果藤蔓被啃断,旅人就会掉下去,肯定是死路一条!旅人赶紧来回地晃动藤蔓,想把这两只老鼠赶走,可是怎么赶也赶不走。正当他晃动藤蔓时,树上有一窝蜂巢,居然滴下蜂蜜来,正好落入旅人的嘴里。这蜂蜜是那么的甜美,旅人完全忘记了自己危险的处境,竟然闭上眼睛忘我地品尝和享受起这美味来,完全陶醉在了这甜蜜里!
故事里那个在危急时刻还在享受片刻蜂蜜的旅人和享受片刻欢愉的邪淫者,何其相似!他全然不顾四周的危险,只能说愚痴至极!
邪淫既然是当今社会的毒瘤,有必要对其成因、危害及对治方法进行分析与说明。
【问】要想今生获得幸福、平安、吉祥,为什么一定要戒除邪淫?
【答】邪淫是最伤福德的,其现世报也特别迅速猛烈。古往今来,为邪淫所伤的人比比皆是。
有的人生命中本有优厚的福报,但由于不慎沾染邪淫,不但福报被上天削夺,身心还饱受疾病的痛苦。
有的人寿命本来较长,能安享天年,但由于身犯邪淫,不仅年寿被减,还遭天灾人祸。
有的人本来有较好的工作,待遇优厚,环境清幽,由于身犯邪淫,不但工作丢失,还深陷苦役。
有的人本来闻名遐迩,由于身犯邪淫,不但名利被削,还为人所轻贱。
有的人本来家庭和睦,子女优秀,但由于身犯邪淫,感得家庭不和、子孙不肖。
如此种种恶果,都与邪淫有直接关系。
想要获得生活幸福、家庭和睦、工作顺利、事业发达、福报优厚、名声广大、财富充足、平安吉祥、子孙贤孝、健康长寿,就必须要远离邪淫。若有犯邪淫,则力戒之;若无犯,则力避之。
本书为正受邪淫困扰者及其家人,分析邪淫产生的原因,提出戒除的方法;也为未沾染邪淫者,提供前车之鉴,务必看护好自己和家人,努力获得健康幸福美满的人生。
以下内容为此目的而编写。祈愿佛菩萨慈悲,为所有见闻者提供庇护,各满所愿。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